21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

反倾销动态

面对严苛的印度关税壁垒,中国企业的生存答案是否正在向“区域转口+产地证”倾斜?

文章来源:经纬集运 2025-11-25 15:12:09

最近跟不少外贸企业老板聊天,都提到同一个感受:“出口印度比以前难太多了,动不动就是反倾销、动不动就加税。”


这不是抱怨,而是事实——

过去三年里,印度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反倾销调查、日落复审,可以说是“一波接一波”。

涉及产品从化工、金属、机械到日用品,税率动辄几十上百,甚至上千美元/吨。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企业发现:

直接出口印度越来越像是“自带亏损模式”。

但与此同时,一个“共识”正在整个外贸圈里快速形成:

印度-水印.jpg

一、企业发现了一个规律:印度难走,但东南亚的门是开的

当印度对中国商品查得越来越严的时候,对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这些东盟国家的通关却依然顺畅。

这也难怪,印度本身就跟这些国家有更紧密的区域贸易安排,比如 APTA(亚洲—太平洋贸易协定)。

而这个协定里刚好有个关键工具——

Form AI 优惠原产地证

只要货物被认定为马来西亚或印尼原产,就能享受 0% 关税 进入印度。

于是,新的出口路径出现了:

中国 → 马来西亚 / 印尼(换柜、增值处理、申请Form AI) → 印度(按东盟身份清关,不按中国身份)

不少企业就是这样成功把“被封死的路”,重新打通了。


二、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尝试“区域转口”?


原因其实很直白:

1. 成本差太多了

比如某些化工品,中国原产直接进印度可能要被加 600~2000 美元/吨的反倾销税。

但换成东盟原产,关税直接变成:

0 元。

哪个企业算账都能算明白。


2. 清关风险低太多

印度海关对中国商品查得严,甚至“见到中国产地就先翻一遍”。

但对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的货物就友好很多。

企业都很实际:

能减少麻烦、加快时效的,就是好路径。


3. 操作更成熟、流程更透明

现在马来西亚、印尼的转口已经非常体系化:

到港卸货

合规换柜

简单增值加工(贴标、分装等)

申请产地证(Form AI)

重报出口到印度


整个流程都有记录可查,单证链也完整透明。


企业最怕的就是“不确定”,现在更愿意做的是“可控的合规路径”。


三、哪些行业最明显感受到转口带来的“回血效果”?

根据大量企业反馈,目前感受最明显的行业包括:

化工(聚氨酯、三氯异氰尿酸等)

铝箔、金属材料

机械配件、磁性材料

皮革、纺织品

日用品(保温杯、玻璃制品等)

这些行业共同特点:

原来被印度“重税压着”,但通过马来西亚/印尼绕行后,订单重新回来了。

很多企业甚至说:

“不是转口救了我们,而是产地证让我们重新拥有跟印度客户谈价格的底气。”


四、未来 2-3 年,印度市场的“打开方式”可能真的要变了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

印度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换一种做法。

过去的“直接出口”模式,在高税率时代已经难以为继。

但是“区域转口 + 东盟产地证”这种方式,既合规,又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加市场竞争力。

甚至某些企业已经开始把马来西亚当成:

中转仓库

区域供应链节点

市场重新布局的“第二总部”

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真正的新模式。


五、不是放弃印度,而是学会“换条路过去”


面对印度的反倾销潮、关税潮,中国企业不是没有办法。

越来越多公司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该从正门进不去,那就走侧门,但要光明正大、合规可查。”

区域转口不是投机,而是顺应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分布。

产地证不是捷径,而是各国贸易协定本来就赋予企业的合法权利。


可以肯定的是:

未来三年,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关键词不会是‘放弃’,而是‘重返’。

只是方式不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