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反倾销税再度延长:中印贸易走到了“十字路口”?
最近的消息您可能已经听说——
印度在2025年10月底再次宣布,对来自中国的氟橡胶(FKM)产品征收1.04~8.86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税期延长五年。
这意味着,自2018年首次立案至今,中印氟橡胶贸易已连续八年受到高关税壁垒的影响。
这让不少外贸人开始思考:
“在关税压力居高不下的环境下,中国化工出口企业还有机会吗?”
“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合规、更稳妥的出口路径?”

二、氟橡胶的难题:好产品,为何频繁被‘设限’?
氟橡胶是一种高性能合成材料,广泛用于汽车、航空、石化等高端领域。
根据2024年全球市场研究数据,中国在氟橡胶原材料供应中的占比高达53%,
但出口印度的份额却在过去三年间下滑了近30%。
原因何在?
印度本土企业(如 Gujarat Fluorochemicals Ltd)持续推动贸易保护;
印度市场以“国产替代”为导向,对进口化工品设定高壁垒;
部分中小出口商缺乏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经验,导致被动失去市场准入。
那么,面对持续的壁垒,我们该怎么走下一步?
三、行业的思考:东南亚通道,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解法?
不少企业注意到一个趋势:
东南亚国家正在成为中印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
通过马来西亚、泰国或越南的第三国转口贸易,
货物在合规中转后可重新进入印度市场,既合法,又能在原产地层面获得新的身份认证。
这并非“规避政策”的操作,而是一种全球贸易结构的再平衡。
马来西亚的保税区、电子原产地证(ePCO)系统、可追溯监管链条,
都让这种转口方式具备了合规、安全、透明的特征。
那你觉得呢?
如果有一条合法、可追溯、能稳定交付的“东南亚中转路径”,
你是否会考虑让它成为你供应链布局中的一环?
四、从数据看趋势:中国出口“转向”的真实变化
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
2024年,中国经马来西亚中转出口印度的化工产品同比增长42%;
其中氟橡胶及其衍生材料增长高达57%;
仅马来西亚巴生港一地,经由保税区再出口的中国化工品货值就超过7.8亿美元。
这一趋势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的主动适应。
东南亚国家正逐步形成“第二出口支点”,
不仅帮助企业抵御贸易壁垒,也分担了部分制造加工环节的压力。
五、未来五年:转口贸易的关键词会是什么?
我们或许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高关税会成为常态吗?
很可能会。数据显示,印度、巴西、欧盟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都在稳步上升。
东南亚中转是否会更严格?
是的。各国正在推行电子原产地证(CO)验证系统,
未来的转口操作将更透明、更合规。
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
通过建立区域供应链,分散风险。
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设立中转仓、加工点,将成为常见布局。
六、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高关税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信号。
当出口路径不再单一,中国企业正从“直接卖货”转向“多节点供应链”思维。
转口贸易、原产地管理、合规操作,将共同构成新的竞争底座。
你怎么看?
你的企业是否已经在东南亚布点?
是否考虑通过合规中转重回印度市场?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更多制造企业看到这条“可行之路”。
反倾销壁垒无法一夜消除,但出口策略可以进化。
在高关税时代,中国制造正在学会“绕不过,就走得更远”。
而东南亚,正在成为这一时代最关键的转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