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一、从工厂到港口,一根小螺钉的“漫长旅程”
“那天我们装柜到凌晨三点。”
来自浙江嘉兴的一家紧固件厂负责人李工回忆说。
货物本该直接发往德国汉堡,却在今年4月临时被迫中转——因为欧盟对中国无头螺钉加征了高达72.3%的反倾销税。
“客户的订单不能断,可直接出口根本没法做。那一刻我们特别焦虑,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供货。”
李工苦笑着说,这种从订单充足到被政策“卡住喉咙”的感觉,是很多外贸企业近年共同的经历。
然而,转机也在那一刻出现。

二、逆势求生:中国制造的新出口路线
面对高关税与政策壁垒,李工的团队开始尝试新的模式——通过马来西亚进行第三国转口出口。
货物从宁波港发出,抵达马来西亚巴生港后,在当地保税区完成拆柜、换标、重新包装、申领原产地证等操作。
之后再由马来西亚公司作为出口方发往欧洲。整个过程在海关监管下进行,合规合法。
“流程比以前复杂,但比我们想象中更稳。”李工说,
“最重要的是,客户那边的订单终于续上了。”
这条路线后来不仅保住了他们的老客户,还帮他们赢得了新的欧洲合作商。
如今,他们的无头螺钉产品虽然不再“直接来自中国”,但仍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着“中国制造”的品质与信誉。
三、转口背后,是千万制造企业的生存智慧
李工的故事并非个例。
从广东的模具厂到河北的钢管厂,再到江苏的紧固件企业,
越来越多制造商正在通过东南亚转口的方式,在合规框架内延续出口业务。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不逃避政策,而是寻找规则之内的解法;
不盲目压价,而是用物流和贸易结构的创新去化解壁垒;
不放弃客户,而是通过新的贸易路径守住信任。
他们在不断调整、学习、试错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更稳健、更国际化的出口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换个港口”,而是一次供应链结构的重生。
四、东南亚:承接与连接的“桥梁”
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国家正在成为全球贸易的新节点。
它们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基础设施完善,更拥有灵活的保税区政策,为中国制造的再出口提供了可行通道。
在巴生港、林查班港、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箱货物被重新整理、贴标、发往欧洲、美洲。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流操作,背后承载着中国制造的坚韧与坚持。
“我们不是在逃避,而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方式。”
一位从事外贸十年的出口经理说。
“只要货物还在流动,我们就还有希望。”
五、让中国制造以更智慧的方式走向世界
72.3%的税率,是一道壁垒,也是一面镜子。
它让人看到,世界贸易不再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而是政策、合规、供应链的综合博弈。
东南亚的兴起,不仅仅是地理优势的体现,更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策略的延伸。
越来越多企业正在构建“中国生产+东南亚中转+全球分销”的多层次供应链,这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外贸新的增长引擎。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贸易壁垒的存在,
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更智慧、更稳健的方式穿越壁垒。
六、每一次转口,都是一次坚持
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一颗小小的螺钉,也有自己的命运。
它从中国的工厂出发,经过海洋、港口、仓库,再次启程。
这段旅程里,有企业家的焦虑,也有他们不屈的智慧。
“市场在变,但我们不会停。”
李工说这句话时,眼里透着坚定。
是的,中国制造的力量,从来不只在工厂的轰鸣声里,
还在每一次逆境中选择继续前行的决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