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2025年以来,拉美市场贸易环境风云变幻,贸易壁垒频现,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秘鲁、巴西、阿根廷等多国持续强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关税管控,仅这三国年内就已启动14项反倾销调查,涉及纺织、鞋类、金属、机械、橡塑等多个行业。
11月9日,秘鲁国家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局(INDECOPI)发布终裁,确认中国拉链及其配件通过印尼、泰国转口规避反倾销税,并决定对两国货物同样征税。这一决定标志着拉美市场反倾销手段由单一产品审查转向渠道溯源监管,对出口企业的供应链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关税压力下,中国制造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拉美地区出口额为5,920亿美元,其中秘鲁、智利、墨西哥为主要市场,占比47%。但同期,对拉美轻工与金属制品出口量下降约11%。主要原因在于反倾销税高企,金属制品加征额达每吨50 - 80美元;关税门槛提升,多数国家设立价格阈值线(FOB限额);认证审查严格,进口商需提供完整原产地追溯文件。传统的“从中国直接出口拉美”的模式正逐步失效,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出口路径与成本结构。
然而,在困境中,东南亚正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新的“战略中转地”。得益于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与自贸区制度优势,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在近三年内迅速发展出成熟的保税仓储与再出口体系。据东盟统计局(ASEANstats)数据,2024年东盟转口贸易总额达1.7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货物转口比重达38%,马来西亚、越南两国自由贸易区利用率超过90%。以马来西亚巴生港自由贸易区(PKFZ)为例,中国产金属制品与机械类货物年转口增长27%,港区内注册外贸企业超过2,300家,电子化报关与仓储系统实现全流程追踪,满足国际合规要求。
第三国转口贸易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合规与效率并行的新路径。其操作步骤通常包括:首先,企业在国内完成正常报关与退税,货物出口至中转国保税区,进入保税仓储,不计入进口;接着,在保税区对货物进行再包装、贴标、文件换柜等附加值处理,不改变货物实质特性,并由中转国商会签发原产地证(CO Form D / RCEP Form);最后,货物以中转国产地身份进入拉美市场,享受协定关税优惠,同时避免被认定为“规避倾销”的直接出口。这一模式不仅符合法律框架,还能通过“关税差 + 运输效率 + 合规认证”实现出口优化。
202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与RCEP正式启动新阶段实施,为跨境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允许多国间附加值累积,助力原产地认证;马来西亚MITI eTrade 2.0系统电子原产地证覆盖率达93%;越南自由区税收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出口免关税、减所得税30%;新加坡港口多国中转协议实现电子单证与货物流同步审核。这些政策的联动,使得东南亚成为连接中国制造与拉美市场的“合规桥梁”。
未来3 - 5年,随着贸易壁垒增多与产业链区域化加深,企业的出口策略将发生显著变化。从单线出口转向多节点布局,通过中转国降低政策风险;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设计,在供应链前端融入合规规划;从成本导向转向结构优化,综合考量税收、运输与认证成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30年,东南亚的转口贸易规模将达到3.1万亿美元,其中超过40%将与中国制造业相关。
拉美市场的关税与反倾销壁垒虽在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困局”。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东南亚转口贸易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顺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通过制度合规、区域协同与数字化管理,企业完全有机会在复杂的贸易格局中找到一条更加稳健、透明、可持续的“出口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