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2025年8月19日——美国商务部于昨日(8月18日)正式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聚丙烯塑料瓦楞箱(Polypropylene Corrugated Boxes)初步裁定征收高达199.60%的反补贴税。由于中国出口企业未参与应诉,这一税率几乎等于直接封堵了中国产品直发美国的传统路径。叠加此前启动的反倾销调查,综合税负预计突破200%,中国制造的塑料瓦楞箱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将面临"归零"风险。
直击行业痛点:订单价格瞬间翻三倍
以一个FOB价格为1美元/个的塑料瓦楞箱为例,若按199.60%的税率计算,到美国后的售价将飙升至近3美元。业内人士坦言:"这相当于直接劝退美国买家,除非能找到替代方案。"原本中国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美国市场约30%份额,如今这一格局可能被彻底打破。
越南同步被查,转口贸易成突围"明牌"
面对美国"双反"重锤(反倾销+反补贴),中国出口企业正紧急调整策略。参考此前钢铁、铝制品行业经验,第三国转口贸易迅速成为热门选择。例如:
第一程出口:中国工厂先将货物发往土耳其、马来西亚等中转国;
中转操作:在当地完成换柜、重新包装、申请中转国原产地证(CO);
二次出口:以中转国名义发往美国,规避中国原产地标签。
某外贸公司负责人透露:“通过土耳其转口,综合成本仅增加10%-15%,相比200%的关税,企业仍能保留利润空间。”
合规争议与市场暗战
尽管转口模式存在法律灰色地带,但行业普遍认为,只要中转环节文件完整(如物流单据、原产地证明),美国海关难以追溯真实来源。不过专家提醒:“企业需确保中转国具备真实加工环节,避免被认定为’洗产地’行为。”
未来产业链或将永久性调整
这场关税风暴的影响远超短期应对措施。长期来看:
产能转移:部分企业计划在东南亚设厂,直接生产出口美国;
供应链分散:采购商要求供应商增加越南、印度等备选产地;
技术升级:国内厂商加速开发可回收材料瓦楞箱,寻求环保豁免可能。
美国海关编码3923.10.9000项下的相关产品已进入高度敏感期。商务部预计将于2025年11月12日公布终裁结果,但业内普遍认为税率大幅回调可能性极低。
结语
这场被称为"塑料包装业贸易战"的关税制裁,再次凸显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多重挑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转口贸易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维系生计的过渡方案;而头部企业则开始筹谋全球化布局的长远棋局。在合规与生存的夹缝中,中国外贸商的韧性正面临新一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