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

转口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转口资讯 转口知识

东南亚转口成为南美市场“中继站”:在反倾销高压下,中国钢材如何实现合法再流通?

文章来源:经纬集运 2025-10-27 14:59:24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已成为中国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近期,哥伦比亚对中国镀锌及镀铝锌钢型材维持 37.88% 的反倾销税,标志着中南美地区针对钢铁制品的高税政策仍将延续。这一背景下,东南亚转口贸易体系的兴起,正在成为中国钢材出口重回拉美市场的重要合规通道。

镀锌板3.png

一、反倾销措施频发,南美市场壁垒持续加厚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22年至2025年间,全球共新增反倾销调查案件超过260起,其中涉及中国的案件占比高达 32%。

南美地区在此期间累计发起了十余起针对中国钢铁制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主要集中在镀锌钢板、镀铝锌结构型材、冷轧板卷及钢管等产品。

以哥伦比亚为例,其最新终裁决定对中国镀铝锌钢型材征收 37.88% FOB 基准税率,并将措施延长五年。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钢铁出口企业直接面向南美清关的成本显著上升,传统出口路径几乎被“政策壁垒”所封锁。


二、东南亚成为“中转枢纽”,贸易路径逐步制度化


在反倾销政策的持续高压下,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印尼——凭借其港口设施完善、区域协定覆盖广泛、保税制度灵活等优势,正逐步成为中南美市场的“中继站”。

这一转口体系的运作核心包括:

保税仓储与再出口机制(Re-export system):货物在东南亚保税区内完成换柜、仓储、包装或贴标等操作,不进入当地市场流通,即可重新报关出口;

合规原产地管理(CO管理机制):企业可依据《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条款,依法获取新的原产地证明文件;

贸易透明化与文件可追溯(Traceability system):在通关数据电子化背景下,东南亚港口的“原产地合规管理系统”已实现与多国海关共享,提高了转口贸易的合规度与可信度。

通过这一体系,部分中国制造钢铁制品得以在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以“区域加工+合规再出口”的形式重新进入南美市场。


三、国际规则框架下的合规再流通


转口贸易并非“规避”行为,而是一种在 WTO 原产地规则、自由贸易协定与保税区管理制度下的合法贸易形式。

根据《原产地规则协定》(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GATT Article XXIV),只要货物在第三国完成符合标准的实质性加工或包装更改,即可视为具有该国原产地属性。


这一制度性空间为东南亚转口提供了合规基础,也为中国钢铁出口提供了战略缓冲。

例如,马来西亚巴生港(Port Klang)与越南海防港(Hai Phong)已成为中国钢铁制品再出口的重要节点,相关企业通过当地自由贸易区(FTZ)实现转运、换柜与文件合法更新,有效降低了出口壁垒。


四、趋势展望: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将决定未来走向


展望未来,第三国转口体系将与区域供应链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长期机制之一。

东盟国家在RCEP框架下的协同政策,以及港口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转口贸易的效率与透明度。


专家指出,未来5年内,东南亚转口体系可能从“企业自发实践”上升为区域级贸易协同机制,形成“中国产能—东南亚中转—南美市场再分配”的产业链闭环。

同时,合规与追溯机制的强化,将确保这一模式在国际规则可接受范围内长期存在并可持续发展。


五、


东南亚转口贸易的崛起,不仅是应对反倾销政策的市场选择,更是全球供应链结构重塑的缩影。

在哥伦比亚、巴西等国高关税政策的长期化背景下,中国钢铁产业通过制度化的转口体系,正在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变。


这不仅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适应力,也标志着新一轮全球贸易网络的再平衡正在形成。

未来,合规、透明、协同的第三国转口体系,或将成为国际贸易新常态下的“隐形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