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验专业可靠定制化解决

转口解答
您的位置: 首页 转口资讯 转口解答

印度频繁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出口企业如何通过第三国转口策略突围?

文章来源:经纬集运 2025-11-06 11:23:51


一、印度反倾销高压持续升级,中国出口企业首当其冲

截至2025年11月,印度已成为亚洲范围内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仅在过去一年中,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DGTR)就针对化工、橡胶、电子、建材与机械零部件等领域多次启动或延续反倾销调查。

主要涉案产品及税率包括:

  • 氟橡胶(FKM):2025年10月29日作出第二次日落复审终裁,维持反倾销税1.04–8.86美元/千克;

  • 聚氯乙烯(PVC)悬浮树脂:税率122–232美元/吨;

  • 二氧化钛(钛白粉):部分企业被征460–681美元/吨不等税率;

  • 黑色粉状墨粉:税额0.65–1.28美元/件;

  • 升降机导轨:反倾销税率24.11%–51.87%,已于2025年8月生效。

据印度贸易数据分析,中国在印度PVC市场的出口份额高达49%(2024年),因此相关税率调整对中国制造商影响尤为显著。

企业微信截图_20250325121336.png

二、反倾销措施的逻辑:印度“保护性贸易”体系愈加系统化

印度的反倾销机制通常由本国行业协会发起申诉,随后由DGTR立案调查。一旦认定存在倾销且对本地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财政部即授权征收反倾销税。
常见程序包括:

  1. 启动初裁调查;

  2. 公布倾销幅度与损害分析;

  3. 实施临时关税;

  4. 五年期满后进行“日落复审”。

这意味着,一旦某一产品被列入反倾销范围,往往会形成长期性贸易壁垒,甚至持续十年以上。

三、应对之策:第三国转口成为全球企业的“智慧出口”路径

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在直接出口受限的情况下,逐渐将目光转向第三国转口贸易模式(Entrepot Trade)
这种策略并非“规避监管”,而是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下的产地重新认定机制,在合规基础上实现市场重构。

转口贸易的核心原理:

  • 货物由中国出口至中转国(如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或阿联酋);

  • 在中转国保税区完成清关、换柜、重新包装、标签更换、原产地证(CO)申请等手续;

  • 再由该国出口至印度或其他最终市场;

  • 在报关环节中,目的国依据第三国产地证进行税则认定,从而不再适用原产国的反倾销税。

这一模式的关键优势包括:

  • 税负可控:通过重新签发原产地证,可避免高额反倾销税。

  • 出口退税正常:第一程在中国完成正规报关,可照常退税与收汇。

  • 时效优化:东南亚中转国地理优势明显,运输时效较直接出口延长不多。

  • 风险可控:国际保税区内操作合法合规,文件透明。

四、案例分析:钛白粉与PVC的“转口突围”模式

以2025年印度对中国钛白粉征收高达681美元/吨的反倾销税为例,部分企业选择了“马来西亚中转”方案:

  1. 第一程出口:产品从天津、连云港等港口发往马来西亚巴生港;

  2. 中转环节:在当地保税区换柜与申请马来西亚原产地证;

  3. 二程出口:以马来西亚出口身份清关进入印度。

该方案使整体税负下降40%以上,产品重新获得市场竞争力。
类似模式也被用于PVC、乙酰乙酸甲酯等产品的出口操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五、转口贸易的关键在“合规与透明”

业内专家指出,第三国转口贸易并非“灰色操作”,其合法性取决于以下三点:

  1. 产地证与报关文件必须真实,由中转国政府或商会签发;

  2. 货物必须实际抵达中转国,并完成换柜或再包装操作;

  3. 不得涉及虚假报关、伪造文件等行为,否则将面临国际贸易法制裁。

从长远看,随着全球贸易监管趋严,转口贸易正由“灵活应对策略”逐渐演变为一种体系化的国际供应链模式
未来,东南亚、阿联酋、土耳其等地区的保税区将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布局的重要节点。

六、在壁垒丛生的贸易格局中寻找新通道

印度的反倾销政策仍在持续扩张,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及时了解目的国反倾销动态、评估成本结构、布局多国通道,将是保持出口稳定与竞争力的关键。

在全球贸易链愈加分化的背景下,第三国转口不仅是一种应急策略,更是重塑中国出口生态的重要路径
它让企业在合规基础上实现风险分散,为“中国制造”赢得更灵活的国际舞台。